中式庭院,坐落千年; 一半世界,一半为家

blog Tue 26 September 2023





中式庭院,坐落千年,



一半世界,一半为家。

现代语境下的中式院落,

融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

它不似西方庭院的雍容华贵,

却更加能贴近我们的生活,

它简朴而宁静,含蓄却丰盈,

这样的院落,

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期望,

也契合了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





说起庭院,

大可至 之“廷”,

小可至民居之院。


国人挚爱数千年的庭院,

隐藏着一个民族的,

心灵密码和文化智慧,

也隐藏着我们内心,

恒久的渴望和梦想。


苏州拙政园


字解析


《说文》曰“廷”为:“廷,朝中。”


段玉裁注:“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

小篆“廷”与“庭”


廷是室外平地,“庭”是在“廷”的基础上加了“广”字。


“广”代表了单坡屋顶,说明此时庭已有建筑围合了,并且有一边开敞。



而“庭院”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


《玉篇》中:“庭者,堂前阶也”,“院者,周坦也”。


由此,庭院可以理解为由建筑与墙围合成的比较私密的空间。



有家必有庭


任何一种建筑模式的产生发展都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庭的产生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分居居住模式的出现而产生的。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建筑复原图


家在 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核心文化,家的防卫功能需要决定了采用庭这一内向性的空间形态。


故宫的结构


“家国同构”思想则导致 的建筑类型(宫、庙、郡)也采用了家的空间形态——庭。

由此,庭院的形态渗透到 传统建筑的各个层面,涵盖了包括公共建筑的各种建筑类型。



和谐尚礼


 “礼制”行为 根据家庭模式,传统的人格行为指南使家庭与生活的宗法等级关系伦理化、制度化,将“人家国”系列联系为一体。


北京故宫


在礼制的社会系统下,百姓各安其职、尊卑有序,使社会稳定和谐。


因而 传统庭院的布局、结构受“礼”的影响,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森严的秩序和制度。


北京四合院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也没有从使用角度出发,而更多地考虑的是宗族内的长幼尊卑。




天人合一


的儒道二家都把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为一体作为 重要的问题加以研究。


然而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学家之间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天”是指道德的起源,“天人合一”是指自觉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而不是名利和欲望的蒙蔽。



中国的传统庭院特别重视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例如,在传统庭院中广泛种植的“梅、兰、竹、菊”被视为“四君子”。


扬州个园


而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宇宙整体的一小部分。


因而在 传统庭院中不难发现人与自然总保持亲近性,把建筑、山水、动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体。


折射在园林上,便出现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和“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的造园手法。





禅学意境


中唐时期,禅宗思想逐渐融入到 庭院的创作中。


禅宗思想提倡直觉体验、沉思冥想和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这使得“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景观备受推崇,将庭院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师的诗句里,我们似乎听到了四季走过院子的步音。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寺庙庭院随着佛教东传日本后,又演变为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庭)等,更见 庭院智慧的影响。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在草木繁盛、

远离尘嚣的鸡鸣山脚下,

桃李春风,

独门独户、有天有院的生活,

让每一位家人,

感受“心安是归处”的幸福,

享受庭院生活的舒适自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