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价格屡创新高!看完寻料人就明白了

blog Wed 29 May 2024

近几年来,红木收藏一路走红,价格更是不断翻倍增长。其中,涨势 火热的莫过于黄花梨了。


去年10月2日,在嘉德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一张“明代 黄花梨无束腰马蹄腿独板围子罗汉床”拍出了3435万港币(约合人民币2851万元),让很多人惊为天价!


▲明 黄花梨无束腰马蹄腿独板围子罗汉床


然而,它并不是 贵的床, 贵的床是7月9日北京印千山2017春拍:“潜龙邸—明清家具”拍出的“ 福山寿海天地同春月洞式门罩黄花梨架子床”,成交价高达5290万人民币


▲ 明 福山寿海天地同春月洞式门罩黄花梨架子床


这张明代黄花梨架子床,其全部的结构组件均可手工拆解,而且重新攒组之后纹丝不晃,足以表明此件传世家具榫接精密、工艺上乘。



朴素的明式家具处处洋溢着儒家的仪制与风范,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学的观点审视这张 的月洞式门罩架子床,一种强烈的阴阳、方圆、虚实的对比之趣油然而生。



通体的雕饰完美的呈现了“本固枝荣、福寿延绵”的寓意。“苍龙教子、鸾凤呈祥”等图案,是古人婚嫁时表达喜庆、望子成才、夫妇恩爱的传统装饰语汇,它们咸集一堂,明确无误地诠释了这件架子床的具体用途。



相对常见的四柱、六柱架子床,而本例月洞门式的造型则是更为别开生面的一款。正看方中有圆,无疑是借鉴了江南庭院中的同款门式,非常直接的表达了设计者对“曲圆”审美的追求。



在装饰设计和雕刻手法上,也是传世明代黄花梨家具中图案 为丰沛饱满的范例。牙板、束腰、腿足、四面围子的底侧雕饰密不透风,这无疑是巨大的劳动量和极大花费的结果。



事实上,不仅黄花梨的老家具屡出天价,黄花梨原料也早已贵的让人瞠目结舌:2017年3月25日早晨,越南一株树龄约200年的大型黄花梨树被砍伐并出售。此次黄花梨树的 终成交价格为245亿越南盾,另外附加了社区建设费15亿越南盾,因此总额达到260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791万元)。



为什么黄花梨不管是原料还是成品,都如此受追捧呢?


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是 古代四大名木之一,它木性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



回顾红木发展历史,王世襄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指出: 好的明式家具都是使用海南黄花梨制作。黄花梨肌理细腻程度,在其他木材中很难找到能与之相比的,不用上漆、着色,用砂纸和蜡稍加打磨就光可鉴人。它的光滑温润,代表了 文化的一种追求自然的境界,那种美感,那种天然合一,给人无穷想象。 



明代黄花梨交椅

成交价:RMB 69,440,000

拍卖日期:2010-12-12南京正大 


今天,野生海黄几乎灭绝,我们能看到的活树大多是后期人工种植的,树龄超过50年的种植树也寥寥无几。而从黄花梨家具、黄花梨工艺品到手串等都受到人们喜爱甚至痴迷,并且价格 比 高,所以从寻料农民到手串、雕件等加工者都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余留下来的那么一点点海黄!



2000年至今全海南岛种植了几十万株黄花梨,可是等到这些树木真正成材得要百年以上!如今的大料几乎没有了,现在能找到的不外乎一些只能做手串、手把件之类的小根料了。



霸王岭一角

现在全岛每天还都有一些原材料下山,因为有很多专门上山寻料的农民,他们的脚印布满全岛的大山。不过找到的都是一些非常小的工艺品料,大料(现在大几十斤就能称大料)几乎为零,一般都是几斤十几二十斤的小料,很多海黄爱好者都很好奇,这些料都是在哪找的?



过去,砍的海黄都是从地表以上锯掉的,树墩树根没人要,于是大量树墩、树根一直被埋在土里。但是70、80年代国内很多制药厂收购海黄作为制药原料(当时5毛一斤),这时候树墩基本都被挖走了,留下的只是难挖的树根了,现在农民为了能找到这些树根,每次上山都要邀上5-6个人结伴开着拖拉机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到山里寻找,每次上山基本是3-4天,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具扎营在山脚下。



早饭后从山脚下的营地出发,每个人拿着刀、铲、锄头上山,往不同方向的山洞里钻,地毯式的搜索,只要有坑的地方都要挖上一会,或者每走一小段路就要停下来扫一些烂树枝来烧火,为什么呢?


1. 因为这个坑可能是曾经的大树被砍伐后留下来的,坑底下必有树根。


2. 烧柴火坐闻其味,如有海黄的味道那么说明此地曾经有海黄成长过(这也只有黎族找料人才有的经验)。



海南少数民族黎族寻料人的生活:



前几年,海黄老根料容易找,霸王岭,公爱,板桥,石碌,尖峰岭,每天都有料挖出来。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妇女打柴捡到三十多斤海黄小料发了小财的故事:

 

一个黎族阿妹在山腰下打柴时,无意中发现地上有一些很像花梨格(地方称呼)的根料,好奇心的唆使下,她上前捡了起来,砍一刀拿起来闻,没想到居然是块海黄小根料(几两根料老板过来收也有几百块钱)。于是她在那一个地方地毯式的搜索,怀疑那个地方以前有过大棵花梨树存在,刨开地面上的泥土,将附近的植被翻了个底朝天。直到天快黑了,她找了一半蛇皮袋的小料,回到家称有30多斤,发了笔小财。

 


当时黎族村民组团上山找料,天天都有人下山。有时收料人就在山脚下等着下山,一辆辆金鹿牌拖拉机,拉着一车车人回来。直到现在这这种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不断的挖掘寻找,整片大山都找个遍。



经过这样反反复复地搜索,现在,几天下来两手空空的也是家常便饭,这样上山寻料确实非常不易,搜寻出的材料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搜刮殆尽。一次能找到几斤小料的已经算是走运了,所以海黄那高高在上的价格不足为奇。(海南朋友每周到山里等一两次料,真心感受并非炒作。)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世间事物成长发展的规律,21世纪初叶十年间,黄花梨演绎了同样的故事: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黄花梨资源被集中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迅速消耗。



十余年的灿烂 之后,由于资源的极端稀缺和成材周期漫长等客观限制,黄花梨了正从一个产业的主角位置上悄然退后, 谢幕。。。





Read more: